首页 开云app中国官方网站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
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开云app中国官方网站 > 新闻动态 > 退出政坛26年之后,华国锋回顾过去,到毛主席纪念堂说出了真心话

退出政坛26年之后,华国锋回顾过去,到毛主席纪念堂说出了真心话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3:50    点击次数:173

2007年,已经退休二十多年的华国锋步履缓慢地走进了毛主席纪念堂。他站在毛主席的雕像前,仔细回想着自己的一生,有些时候感到遗憾,有些时候又觉得开心。

在这个充满情感回忆的场所,华老发自内心的一番话,令在场所有人深受触动,心生敬意。

华国锋退休后的日子是怎么过的?他去纪念堂时,又留下了怎样一句发自内心的话?

2007年12月26日,这一天格外特别。在毛主席纪念堂门前,几位白发苍苍、微微驼背的老人静静地站着。他们目光望向远处,期盼着一位久别重逢的老友出现。

每到12月26日这天,人们都会早早赶到这个地方,怀着期待的心情,等待着那位伟大领袖的到访。

不一会儿,一个走路不太稳当的人慢慢走了过来。他身边有家人陪着,但目光始终落在纪念堂的大门上,仿佛想透过这座建筑,去看一眼那份永远不变的深厚情谊。

华国锋同志是毛主席亲自选定的继任者,曾担任过中共中央主席的职务。

岁月流转,他已不再是当年那个精力充沛、满怀理想、期待干一番事业的中年官员。如今他已86岁,和我党同龄,离开政界也有26个年头了。

一见到他的身影,早就守候在此的老朋友们顿时精神一振,热情地挥手打招呼。经历了太多世事变迁,已经很少有什么事能让他们如此兴奋,唯独见到久别重逢的故交,他们才会这般欣喜若狂。

这些老前辈,过去都是华国锋的得力助手,像跟他一起去朝鲜访问的陈长江,还有那些曾经在中南海当警卫的老兵们。

华国锋退下来后,他们碰面的次数很少。但每到9月9日和12月26日这两天,华国锋总会外出,他们通常也会在那时候等着见他。

即使到了晚年,华老很少出门,但这两个日子始终印在他脑海中。他可以记不清自己的生日,却始终铭记这两天,就像他永远无法忘记毛主席一样。

老朋友们简单寒暄几句,便一起往里走。他们怀着敬意参观了毛主席的遗体,见到了这位他们深深敬仰的伟人。

华国锋常常感到庆幸,幸好当年他果断决定将毛主席的遗体永久保存下来。如果没有这个决定,如今大家连一个可以缅怀主席的地方都没有了。

凝视着毛主席那熟悉的面容,往事像电影画面一样在华老脑海中不断闪现。

在他心中,毛主席既是导师也是伙伴,既是发现他的慧眼,又是助他成长的恩人,更是他一生追随的统帅和永不熄灭的航标。

他跟主席关系很密切,最早是在主席老家湘潭当地区书记。那会儿他还挺年轻,但因为主席赏识,给了他不少历练的机会,这才让他从基层慢慢干到了中央。

毛主席曾说他是个实在人,这句话他始终牢记在心,也从未敢有违这份信任。

过去,他从不畏惧直言,即便遭受打压,被拉上台示众,也依然挺直腰板。如今,他依然能洞察世事,认清自己,在需要抽身时,干净利落地离去,避免给上级增添负担。

现在,他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的情形,脑海中还浮现着跟随毛主席参加各种会议的画面,毛主席对他的谆谆教诲也一直铭记在心。

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领袖,他带领国家迈入了历史新阶段,却未能在变革中继续担当重任,而是主动选择了退场。在他看来,这样的决定既顺应了民众的普遍愿望,也契合了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。

望着他那布满皱纹的脸庞,周围的旧友们不禁感到一阵心酸。

二十多年前的华国锋正值壮年,充满干劲。特别是在成功粉碎了反革命集团之后,他整个人显得格外精神抖擞,仿佛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倒他,任何挑战都不在话下。

在国外访问时,他举止得体,展现出大国领袖的气度。到基层考察时,他常常与百姓亲切交流,拉近彼此距离。作为普通人时,他更像一位真诚的朋友,让人愿意敞开心扉。

华国锋退下来后,他逐渐淡出了政坛圈子,和以前那些官场上的老熟人也很少走动了。平时生活中,他不太爱谈论政治话题,而是选择过一种简单低调的生活。他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,就像个普通人一样,默默无闻地生活在城市里。

乍一看,这种生活似乎平淡无奇,但事实恰恰相反。华国锋的晚年时光,比我们预想的要丰富多彩得多。

1980年后,华国锋和全家搬到北京西皇城根的一个小院。院子虽不大,但足够他生活所需,后院还有片空地,能用来美化居住环境。

从高位上卸任后,他得学会转变心态,慢慢融入平凡百姓的生活节奏,同时还得想办法给平淡的日子添点色彩,让生活不那么枯燥乏味。

院子空着的时候显得特别冷清,墙垣破旧,看着并不吸引人。不过华老并不在意,他决定亲自动手,好好收拾一番。

住进来没多久,他就撸起袖子,开始专心搞起了“开荒”这个重要任务。

家后面那块空着的地别浪费了,种些瓜果蔬菜挺不错。这么干不光能让院子更漂亮,还能吃上自己种的菜,既健康又环保,摘下来就能吃,味道还特别好。

这位老人以前在乡下干过农活,总爱说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,所以在地里干活对他来说就像喝水吃饭一样简单。不管是翻土、撒种、浇水、施肥,还是抓虫子,他样样都自己动手,从不假手他人。

种菜种果要看节气,啥时候种啥都有讲究。老头儿对这事儿特别在行,连那些看着普普通通的种子,他都能盯着研究大半天。

最让人佩服的是,他专门跑到郊外的农场,跟着专业师傅学习怎么种葡萄,不管刮风下雨都坚持去。学成之后,他就在自家后院搭起架子,拉好绳子,细心打理葡萄藤,最后种出了一串串像紫水晶般漂亮的葡萄。

到了收获的时候,华老拿到了辛苦换来的成果,他一点儿也不小气,除了给家里留些,剩下的都让人分给了以前的同事、工作人员和军队里的士兵们。

华老始终认为,只有让所有人都能分享劳动的果实,劳动本身才真正有意义。

从大门到客厅的那条小路,被华老和韩老夫妻俩改造成了绿荫遮蔽的走道。两位老人你帮我、我帮你,每天坚持干一些,终于把这个不容易的活儿给搞定了。

他们对待生活的要求,主要体现在劳动方面。至于其他方面,比如吃穿用度,两位老人并不讲究,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同样的饮食习惯和衣着风格,因为念旧,所以不愿意轻易改变。

华老的侄女苏凤仙从山西来探望他,一进门就愣住了。屋里光线昏暗,跟她心目中退休的国家领导人住的地方完全不一样。

她实在忍不住了,开口问道:"屋里这么黑,怎么不开灯?"问完这话,她心里有点打鼓,生怕听到老人家藏在心里不肯说出来的那些苦楚和委屈。

出乎意料的是,华老的回应十分朴实。他讲道:"眼下咱们国家的能源供应挺吃紧的,咱们过日子,能省着点就省着点吧。"

望着老人那件褪了色的旧衣裳,屋里老旧的桌椅柜子,她忽然懂了,这就是华老一辈子坚持的生活。

读读书、看看报、刷刷新闻,陪老伴遛遛弯,照料一下花花草草,练练毛笔字,偶尔拍几张照片,他的退休日子过得有滋有味。虽然不怎么出门,但小日子照样过得挺有意思。

但在2007年,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,完全打破了他原本安稳的日子。

华国锋退休后,每年都会固定去一个地方——毛主席纪念堂。他的老朋友们都明白他对主席的深厚情感,每次都会陪他一起进去,表达对这位伟人的深切追思。

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,有谁会不怀念伟大领袖毛主席?

2007年12月26日那天,华老踏上旅途时,内心的情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复杂。

他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熟悉的面孔,那些已经离世的长辈们,像邓小平这样的老一辈革命家。

邓小平年长许多,已于1997年逝世。令人惋惜的是,他未能亲眼看到香港顺利回归祖国怀抱的那一天。

转眼间,十年光阴飞逝,各地纷纷举办活动,缅怀邓小平同志逝世十周年。得知这些消息,他的内心百感交集。

在他眼里,邓小平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人物,而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辈。十年光阴飞逝,故人渐行渐远,他自己也上了年纪。

还有一件事让他心里特别难受,那就是薄一波的离去。

那年一月,薄一波也离我们而去。又一位亲历新中国诞生的前辈消逝,又一位老革命走到了人生的终点,这让他不得不直面自己的衰老与衰弱。

随着岁月流逝,我们总要一次次面对分离。谁都无法逃避衰老,在生命轮回面前,每个人都一样无法幸免。

人走了,活着的人心里难免空落落的。这世上,懂你的人走一个就少一个,心里的寂寞又多了一分。

他们的政治生涯已成历史,如今,他们的个人生活也即将画上句号。

虽然早已不在核心圈子里活跃,和那些老同事的联系也大不如前,但每每回想起来,心里还是难免有些失落。

华国锋携亲友一同踏上了缅怀毛主席的旅程。临别时,他在主席雕像前驻足良久,一言不发,目光中透露出深深的思念之情。

过了片刻,他后退几步,环视四周,然后高声说道:“向伟大的毛主席致敬,第一次鞠躬……第二次鞠躬……第三次鞠躬!”

这句话既是他脱口而出的密码,也是他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。

自始至终,毛主席在他心中始终是最崇高的领导者。献上鞠躬、献上鲜花、献上无尽的思念,这些都是伟人理应享有的崇高敬意。

谁也没料到,这次告别后,华老便再也没能重返纪念堂。

还没到第二年重阳节,华老便与多位老同志相继离世。曾经和他一起缅怀主席的人们,在再次前往纪念堂之前,先来到了他的灵堂致哀。

大家思念他在世时的样子,哀悼他的离开,而他将前往另一个地方,继续坚持毛主席的思想,去迎接那场盼望已久的相聚。

华国锋始终铭记着毛主席的教导。他们之间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传承。每当华国锋面对毛主席的雕像时,那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接便悄然实现。

思想与心灵的深度交流,常常在更高的境界中焕发光彩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不断追寻真理,永不停歇。

环球网是一个新闻门户网站,提供全球范围内的新闻报道和信息服务。

人民网是人民日报旗下的一个网络媒体平台,主要提供新闻资讯、时事评论、生活服务等内容。作为国家级重点新闻网站,它致力于传播权威信息,反映社会动态,服务广大网民。人民网以其及时、准确、全面的新闻报道和深入的分析评论,赢得了广泛的用户信赖和社会影响力。同时,它还通过多种互动形式,增强了与公众的沟通交流,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。